2013年12月03日08:29
【相关新闻】
可穿戴终端的研究据说最早出现在1980年代,在当时还只是虚幻的构想。但如今,风险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参与其中。在智能手机这种高性能“基础设施”的推动下,可穿戴终端这次终于要飞跃了。
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乘火车约20分钟,就来到了欧洲北部最古老的大学城之一——鲁汶。壮丽的哥特式教堂和市政厅、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精美石板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IMEC(微电子研究中心)自从1984年在这里成立以来,一直引领着世界电子研究的发展。除了专职研究人员,这里还集合了来自英特尔和三星电子等实力企业的近400名技术人员,不断地为世界贡献着半导体和纳米尖端技术。
IMEC一直以挑战“两代之后”的研究而受到高度评价,现在,这里正在开发能够体现未来形态的可穿戴终端。
指尖捏起一片小小的透明隐形眼镜。除了圆形边缘的一部分安装了细长的电极之外,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
但仔细一看,就会有惊人的发现。在镜片的表面,一个发黑的“£”(英镑)符号在缓慢地闪烁。而在另一片镜片上,排列成同心圆的几个圆环依次改变明暗,仿佛人的瞳孔一般。
负责开发的Jelle De Smet介绍说:“这是隐形眼镜型的液晶显示器。虽然还只有9个像素,但基本原理已经经过了实际验证。”薄薄的弯曲镜片中嵌入了液晶元件,能够像智能手机的屏幕一样,改变每个像素的颜色,发挥显示器的功能。
首先设想的应用领域是医疗。目的是帮助虹膜受损、无法调节视野亮度的患者弥补这项功能。今后,IMEC还将把现在外置的电极和微小电池嵌入镜片中,在2年后开展实用化方面的研究。
但这还不是终点。Smet说:“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使之成为接入网络的智能终端。这样的话,就可以与外观夸张的(美国谷歌的眼镜型终端)‘Google Glass’等终端形成差异。”
如果佩戴的镜片能够与口袋里的智能手机联动,用户在接收信息或是拍照的时候,或许就不用再查看智能手机的屏幕。听上去虽然像是科幻片中的技术,但挑战其实已经开始。
贴在身体上高精度检测应激的贴片型终端、可以像衣服一样在各个方向伸缩的电路、可弯折的显示器,在IMEC,现在共有约100位研究人员在参与可穿戴技术的开发。合作研究企业从医疗器械到纤维、家电,覆盖了各行各业。
智能手机成为“平台”
为什么现在要开发可穿戴技术?IMEC的研究负责人Chris Van Hoof解释了其中的原委。
“我们从大约10年前开始研究可穿戴终端,最后发现有些为时尚早。当时的通信终端只有个人电脑,因此,研究仅限于在医院里进行技术验证。”
然而,随着苹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iPhone”,智能手机爆炸式普及,情况发生了巨变。“随着具有远程通信、数据处理、安全等功能的智能手机这一‘平台’的登场,可穿戴终端的可能性也突飞猛进。”
智能手机的出现开辟了新的领域,而涉足其中的,并不只是苹果和三星电子等大企业。随着过去与智能手机产业关系疏远的其他行业的企业和风险企业的参与,可穿戴终端实用化的时机逐渐成熟了起来。
一马当先的,是2012年2月在美国推出腕带型活动量计“FuelBand”的耐克。这款佩戴在手腕上的终端能够检测耐克制定的运动量单位“Fuel”,在无线连接的智能手机的屏幕上显示记录的数值。
美国调查公司ABI Research指出,这款产品“具有过去的可穿戴终端没有的‘美观’要素”。该公司还预测:“今后,手表型终端和保健仪器、眼镜型终端等将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据Business Insider估算,到5年后的2018年,全球可穿戴终端市场将扩大到120亿美元,是2013年的5倍以上。
但对于可穿戴终端的快速普及,也有不少人还保持冷静。向智能手机市场发起攻势的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就表示:“手表型和眼镜型终端只是‘玩具’,目前还无法形成大的市场。”
可穿戴终端目前的处境,十分接近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黎明期时的氛围。那么,要想把可穿戴终端培养成为“智能手机的后续商品”,有哪些必需的条件?
对此,英特尔首席公关总监史蒂夫·布朗认为:“可穿戴终端不能只是‘可穿戴’”。的确,过去的可穿戴终端时尚型差,虽说“可穿戴”,消费者却“不愿穿戴。”
而且,问题也不仅只是在外观方面。可穿戴终端要想起飞,至少还要跨越三道“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