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專題>>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機械/汽車

迷你電動汽車在日本競相登場(上)

2012年11月08日16:39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日本國土交通省主導的“超小型交通工具”標准尚在討論之中,各廠商卻已迫不及待,競相根據現法律法規,向市場投放了新產品。首先是豐田車體公司的“COMS”,隨后,光岡汽車公司的“雷驅-T3”、Takeoka汽車工藝公司的“T-10”、澱川制作所的“Meguru”也紛紛亮相。從這些已經推出的迷你電動汽車身上,或許能夠看出未來“超小型交通工具”的發展趨勢。

2012年6月,日本國土交通省發布了《超小型車交通工具導入指南》,從2013年度開始,對於把經國土交通省認定的“超小型交通工具”用於觀光和巡回醫療等用途的地方政府及企業,將提供半價補貼。此舉刺激了比微型車更小的迷你汽車的市場日益活躍。

然而,迷你汽車在日本的發展勢頭還沒有達到“勢不可擋”的程度,因為日本國土交通省至今還沒有為此類汽車推出新的分類標准。

准備涉足這一領域的企業期待政府能夠推出“比微型車更小、稅金也更低”的車輛分類標准。企業也就能夠根據分類中對尺寸的要求、沖撞標准及稅金等條件來判斷是否該涉足業務,並且開始著手設計。

但截至目前,日本國土交通省採取的具體行動只是放寬規制,把過去不能上路的車型“認定為輕型汽車”。而且也只是爭取在2012財年內實施。

日本國土交通省雖然沒有明確表示會不會推出新的車輛分類,但即使決定要推出,恐怕也要等到2015年以后。因為必須要進行一些非常困難的交涉,如協調與微型汽車行業的利害關系、稅制及來自海外的壓力等,雖然情有可原,但需要的時間恐怕會較長。

但企業已迫不及待,開始推動“迷你電動汽車”的商品化。2012年7月,豐田車體推出了新款“COMS”,10月,光岡汽車推出了“雷驅-T3”,Takeoka汽車工藝推出了“T-10”,澱川制作所推出了“Meguru”。

這些迷你電動汽車大都是按照日本現有的“帶馬達四輪機動車”、“帶邊斗的摩托車”等車輛分類生產的,不屬於國土交通省所說的“超小型交通工具”。

駕駛這些車輛都需要具備普通駕照,但無需車檢和車位証明,也無需佩戴頭盔。

新款COMS與T-10屬於帶馬達四輪機動車。作為單人乘坐的汽車,有沒有車門都沒關系。兩款車型的最大載重量都是30公斤。帶馬達四輪自行車又分為第一種和第二種,第二種略大,可以載重60公斤。

而雷驅-T3與Meguru則屬於帶邊斗的摩托車,是沒有車門的三輪汽車。額定載客人數、最大載重量方面都沒有規定。

迷你電動汽車無需等待新的車輛分類出台,馬上就可以開發。當車輛分類出台時,隻要制造派生款式,就可以及時進入超小型交通工具市場。對於准備涉足該市場的企業來說,迷你電動汽車是絕佳的突破口。

購置成本低廉是最大優勢

在價格競爭力和完成度上領先一步的是豐田車體的新款COMS(圖1)。該車上市1個月銷量即達到了730輛,而上一代COMS自上市以來,11年零3個月的時間內隻賣出了2300輛,可見迷你電動汽車的需求在迅速擴大。

圖1:豐田車體的“COMS”

圖為作為乘用車的“P•COM”。軸距1530mm,長2395∼2475mm,高1495∼1505mm。車重為400∼420kg。以相當於JC08模式的方式行駛時,充滿電的續航距離大約為50km。使用家用100V電源,約6個小時即可充滿。

而且,新款COMS還從日本7-ELEVEN公司接到了大訂單。從8月開始,7-ELEVEN的便利店將陸續採用該車用於免費送貨上門的“7-ELEVEN輕鬆送達”服務。這是一項著眼於老齡化時代,為不能親自到店,或是希望送貨的顧客推出的服務。配合這項服務,豐田車體將為提供給7-ELEVEN的COMS商用車型“B•COM”安裝專用保冷箱。如果每家分店都配置一輛,僅7-ELEVEN一家的需求就將達到約1.4萬輛。

圖2:后備箱容量為350L的“B•COM”“DELIVERY”

后備箱有蓋子。7-Eleven將大批採購此類型。

圖3:“B•COM”“DECK”

后備箱沒有蓋子。

獲得好評的最大理由當屬價格。“B•COM”最便宜的款式“BASIC”僅售66.8萬日元(約5.2萬元人民幣),“DELIVERY”為77.3萬日元(約6萬元人民幣,圖2),“DECK”為73.1萬日元(約5.68萬元人民幣,圖3),最貴的家用“P•COM”也隻有79.8萬日元(約6.2萬元人民幣)。該車還可享受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補貼制度,每輛最多可獲得7萬日元的補貼,因此,實際支付的金額最低為59.8萬日元。另外,享受補貼的用戶有義務保有車輛4年。同樣的BASIC車型,新款比上一代大約便宜了12.5萬日元。而且,每公裡電費隻有約0.5日元,是微型汽車汽油費的1/10。而且,車檢、車位証明、重量稅和購置稅等全都可以省去。(日經技術在線! 供稿) 

(責任編輯:財經實習、劉陽)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