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微軟買諾基亞 為何難挽大局?

2013年09月17日13:48    

【相關新聞】

【未來工廠】(四):數字操作手冊的制作方法

日元貶值推動外國游客猛增,唯中國游客仍受關系惡化影響

【未來工廠】(三):跨越單元生產的障礙(下)

亞洲金融風暴是否會重演?

微軟收購諾基亞究竟意欲何為?

 

對於微軟和諾基亞的合作,Google副總裁甘多特拉(Vic Gundotra)曾嘲笑:“兩隻火雞合在一起,無法變成雄鷹。”

微軟CEO鮑爾默(左)與諾基亞董事長希拉斯瑪(右)握手,微軟以低於市場行情的新台幣2億元收購了諾基亞。然而,這場劃算的交易卻不一定會為兩者加分。

10年前還是一方之霸的微軟與諾基亞,現今已先后成為落難天使(falling angels),前者還宣布購並后者的手機部門。兩個落難天使的結合,可以爭回當年的地位嗎?恐怕很難。

我們可以先看看兩家公司的落難原因。

這是兩家都逃不掉創新者詛咒(Innovator's curse)的企業。創新者詛咒在科技業屢見不鮮,發明電話的AT&T在百年后遭到被並購的命運﹔發明裝配線生產模式的福特汽車不過風光了幾十年,就被採取多品牌策略的通用汽車超越﹔相機底片大廠柯達才剛脫離破產保護﹔發明收音機的RCA如今安在?發明復印機的全錄近幾年都掙扎在生死邊緣﹔IBM也將一手打造的PC部門出售﹔手機創始者摩托羅拉被購並﹔以數碼手機打敗摩托羅拉的諾基亞也遭遇同樣命運。

迷戀過去成功模式,轉型太慢

在大家眼中,這些叱吒風雲、滿手好牌的公司,為什麼不能防微杜漸,事先逃掉被淘汰的噩運?

剛開始,成功的公司都很有自信,看不到威脅的萌芽﹔就算看到了,由於官僚體系的層層抑制,這些威脅也呈達不到管理高層﹔即使高層認知到可能的威脅,也不當一回事,等到威脅(新技術、新經營模式、消費者行為改變等)逐漸成熟,才回頭急起直追,通常為時已晚。

再者,由於大企業對現有的技術、本領、經營模式已投資多年,成功的公司不願改變,幾乎都是以精進現有的經營模式應對,完全無視於策略終局已然改變,再著力於精進現有經營模式,終歸徒勞,終於步入死胡同。

從財務觀點來看,成功的公司利潤高,因此公司的資金成本也高,專業財務人員對於新事業的投資和評估,都是從現有事業的資金成本做考量,所以對於發展高風險的新事業非常不利,到頭來,還是抱殘守缺。

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通用汽車。通用汽車在1960年代的股東權益報酬率是30%,70年代面對低成本日本汽車競爭時,理應採用機器人以節省人工成本,當年筆者在MIT(麻省理工學院)念書時,通用的策略主管就面告筆者,他們內部評估是用報酬率30%來算。自動化減少人工達不到內部報酬率的標准,當然不會採用新科技。

眼光放在硬件,忽略平台競爭

微軟和諾基亞陷入創新者詛咒,這次,他們還忽略了手機網絡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所創造策略終局的改變,迷戀過去的成功模式,無法及時轉型。

網絡外部性指的是當使用者越多時,該手機對使用者的效用越高。以手機操作系統為例,越多人使用的操作系統,就會有越多應用程序(App)供應商加入﹔越多應用程序的手機操作系統,就會創造更多價值,也就吸引更多使用者,出現一個正循環。

所以,問題不是在本身的手機功能設計多精密,而是,它對外形成的網絡有多廣。

這是新的游戲規則。手機問世超過25年,當初手機操作系統的設計是為通訊使用,而非以資料處理為主要任務。所以,早期手機間的競爭是以手機功能為主,但當智能手機出現后,功能極為復雜,不是單一手機可以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要,因此和操作系統搭配的App應運而生,網絡外部性,變成競爭焦點。

對於消費者而言,智能手機的效用在於應用程序的多寡,因此網絡外部性決定手機禱禳運。而最終勝出的,不是加強手機本身硬件功能的廠商,而是控制手機操作系統的廠商。

然而,這正是微軟和諾基亞這兩家公司在手機行業的競爭弱點。微軟手機操作系統經過10年的經營,也不過隻有4%的市佔率,如何和Google、蘋果操作系統超過百萬個App競爭?

諾基亞不是不知道操作系統的重要性,但只是以改善原有的操作系統為策略來對付蘋果和Google,以為防御性的創新可以遏阻它們在手機上的攻勢。2012年后,諾基亞Symbian操作系統手機的市佔率降到5%以下,諾基亞隻好倒向微軟陣營,採用微軟手機操作系統﹔但顯然這並沒有解決網絡外部性的問題,諾基亞股價也從高峰的60美元慘跌到2美元多。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