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专题>>中日技术产业信息网

核电站反恐对策,刻不容缓!【2】

2013年04月08日08:54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社会及技术方面潜在的脆弱性

如上所述,核能设施实施了一定的安全对策。不过,难说能够完全应对恶意攻击。

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这也意味着核电站也面临着受到国际恐怖组织攻击的危险。该事件之后,作为防恐对策,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艇开始在核能研究所及核电站附近1公里的海域内巡逻,正门附近驻扎有茨城县警察本部的警察。不过,这些都是暂时措施,目前都已解除。

巡逻艇和警察监视原本就存在死角。因此,很难发现全部有特殊意图的入侵者。

例如,位于茨城县东海村的核能研究所,在面向国道245号线的西侧设有正门,东侧是面朝太平洋的松林(图1)。南北侧在松林中设置有铁丝网。不过,仅靠这些很难发现入侵者。虽然设置有入侵警报装置,但还是有入侵者越过警戒线而未被发现,或者破坏警报装置强行非法闯入的危险。实际上,过去,巡逻的警卫就曾发现过因采蘑菇而误入禁区的男性。利用巡逻艇从太平洋一侧进行监视在白天可发挥作用,但夜间存在一定的难度。

图1●茨城县东海村研究设施附近的航拍照片(1980年拍摄)

东侧面朝太平洋鹿岛滩海域,用地西侧为国道245号线。摄影:国土交通省 国土信息Web mapping系统

另一个担忧是员工从内部发动攻击。核电运营商认为,与员工的破坏行为发生概率相比,心怀不轨的第三者及训练有素的恐怖分子的破坏行为发生概率要高得多。为了防止员工的破坏行为,电力企业等非常关注员工的健康及精神状态,并根据公共安全部门的信息实施人事管理,以便掌握极左组织等《破坏活动防止法》对象团体的成员及其支持者等。1965年以后,核能研究所为按照国策推进轻水反应堆开发,利用公共安全部门的信息等进行了人事管理。

不过,这也不是万全之策。实际上,在掌握核电站员工相关信息方面,存在非常大的死角及不确定性。这就是在40天的定期检修期间进出核电站的共约3000名员工的信息。2013年3月,日本核能规制委员会终于开始探讨实行员工身份确认制度,不过与欧美等相比已经大幅落后。

目前的现状是,日本的核电企业无法准确掌握定期检修期间参与作业的所有员工的信息。其原因在于,转包公司及分包公司的员工非常多,同时对其进出核电站的监视也比较宽松。特别是仅有几名员工的小型分包公司,由于人员流动较大,因此难以确保人员,所以员工录用标准往往比较低。实际上,记者及纪实文学作家有时会为了深入采访而暂时进入这些公司。同样,意图搞破坏活动的恐怖分子也可成为转包公司及分包公司的员工,潜入核电站,必须充分设想到这一点。(日经能源环境网 供稿) 

(责编:值班编辑、庄红韬)

新闻查询  

新闻回顾

      搜索

产业/经营更多>>

能源/环境更多>>

机械/汽车更多>>

数码/IT更多>>

电子/半导体更多>>

工业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