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7日08:28
【相关新闻】
【铁路成为新技术“摇篮”】(1)业务环境变化促使运营商积极开拓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从前几年最初的兴奋期进入了现在的沉寂期。表现出的特点是,由于动力电池技术的开发遇到了巨大阻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补贴政策目标不合适,商业模式不确定等问题,对于下一步向哪里走、如何走,产业内充斥着迷茫、观望的情绪。
美国特斯拉(Tesla)的暂时成功,中国专业人士有不同的看法:一方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处于刚起步的产业示范和培育期,特斯拉定位高端市场的做法是不可复制的特例;另一方则认为,确实没必要教条般地复制,但是可以借鉴特斯拉的商业开发思路——满足市场的真正需求,找到“芝麻开门”的钥匙。
私人乘用车市场——芝麻开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791辆,其中80%为大型公交车。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991辆和3175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量2691辆,同比增长62.6%;销量2874辆,同比增长57%。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产销量分别为300辆和301辆。
2012年的传统燃油汽车总销量约1930万辆,其中,乘用车1549万辆,占总销量的80%;乘用车中,90%为私人购买。
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后,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商业模式调研课题组蒋轶认为,目前由整车厂商、动力电池厂商、充电服务商、政府和消费者组成的新能源汽车利益链中,消费者是关键一环。要实现“十二五”计划确定的2015年保有量50万辆的短期目标,及2020年保有量500万辆的长期目标,应该把新能源乘用车的私人消费市场作为突破口。
为了取得独立、科学、充分的数据支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河南省电动车辆工程协会、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实验室、国际铜业协会、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公司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汽车研究中心等,成立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商业模式调研课题组。
此举的目的是为汽车厂商设计、开发新能源乘用车及市场推广,充换电设施的规划用地、停车位、电价计量和优惠电价、购买成本和用车补贴等政府优惠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探讨让利益链上所有参与者都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
具体计划包括:从目前到2020年,中外新能源乘用车关键技术,包括电池和能源系统、电机及其驱动系统、整车控制系统、整车集成技术的现状,及近期可能达到的技术水平出发,研究新能源乘用车整体结构参数和性能指标可能达到的技术水平,预测到2020年这些关键技术可能达到的产品水平。
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调查和潜在用户访问,确定哪些人群可能是新能源乘用车的首批用户,这部分消费者的特征和大概的市场容量;这些潜在用户对新能源乘用车的要求和顾虑有哪些?包括性能、结构、价格、使用环境、用车习惯、居住条件、充换电方便性、维护保养和服务等。
在基本用户和产品大体确定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维修保养体系、服务模式可以按照最优化、最简捷、最有效的方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