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00:52
【新聞鏈接】
日本半導體制造裝置主力廠商東電電子公司將與美國同行業在主力廠商應用材料公司(AMAT)實現經營合並。取代微細化技術的新技術革新的必要性推動了兩公司的行動。就雙方實施經營合並的決心,《日經商務周刊》採訪了主導談判的東電會長兼社長東哲郎。
東電電子是世界第三大半導體制造裝置廠商,而AMAT是該行業全球霸主。雙方的銷售額單純合計約達140億美元,全球份額超過25%的半導體制造裝置巨人即將誕生。
問:2012年12月AMAT方面曾探詢過經營合並的意向。對於長期競爭對手的邀請,當初是如何應對的?
答:說競爭對手有點不准確。東電電子與AMAT經營的裝置幾乎完全是互補的,直接競爭的產品種類非常少。當然,在半導體制造裝置整體的銷售額排名中,兩公司會被比較,在這方面或許會有“競爭對手”的意識。
以前,兩公司就曾有過如果一起干該有多棒的想法。此次從“通過經營合並能為半導體行業做什麼貢獻”的觀點出發,來重新審議此事,我們用了大約3個半月的時間反復討論,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談判。
摩爾法則接近極限
問:推動經營合並的因素是什麼?
答:移動革命在全球推進,半導體市場今后也將在全世界不斷擴大。另外,(半導體集成度以18∼24個月為周期倍增的)“摩爾法則”代表的微細化技術的進步將接近極限,需要現有技術以外的新突破。可以說我們正處在半導體的歷史性轉折點上。
我們的客戶——半導體廠商需要東電電子的技術與AMAT的技術相互融合並優化,但以前兩家公司互不相干,彼此對對方的技術既無法了解也無法接觸。手中沒有信息,要想取得突破非常困難,而且還需要龐大的費用。在這種情況下,怎樣選擇才能真正於行業有益呢?最終考慮的結論,是(與AMAT)成為一家。
問:有觀點認為,此次實施經營合並的目的在於,提高與美國英特爾、韓國三星電子和台灣台積電(TSMC)之間的價格交涉力。
答:我們的成本削減壓力確實非常大,但半導體廠商並不是毫無理由地讓我們降低成本。他們的銷售客戶——IT(信息化技術)行業的各大廠商希望在包括非洲和南美等新興市場國家在內的全球開展業務,半導體也到了必須把成本降到全世界所有人都能買得起的程度、市場才能擴大的階段。
半導體廠商想設法滿足這種需求,而不是與我們供貨制造裝置的廠商一時的討價還價。從根本上建立更迅速且有效地解決課題的基礎,才是此次經營合並的目的,價格那是后話了。
取長補短
問:此次的經營合並強調了對等關系。為了避免主導權的爭奪問題,都注意了哪些方面?
答:首先,我覺得高層要謙虛,要有取長補短的心態。的確,類似的經營合並以前沒有成功的先例。隻能以“創新”的態度來推進合作。
問:有哪些要相互學習的要點?
答:比如,從收益性的觀點來看,美國企業設想的生產效率和利潤率比普通日本企業要高很多。雖然我們比普通日本企業追求更高的利潤率,但目前的利潤率相對仍低。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差異,我們必須謙虛地學習,吸取對方的長處。
另外,從制造和客戶服務來看,本公司的產品品質高,得到了客戶一致好評。考慮到今后客戶的生產基地將聚集在亞洲,隻依靠美式做法,有些業務可能未必會順利開展。本公司在品質和客戶服務方面的思路應該有很多值得AMAT學習。
問:高唱對等的經營合並和企業合順利進行的事例不多。
答:如果是合資企業(Joint Venture),失敗后還可以彼此分開回到原點。而此次是合並成一家公司,所以是退不回去的。失敗的話就一切都完了。我們和AMAT都是這樣然為的。因此,我們都非常認真。
為做半導體制造裝置行業的“全球創新者”,而決定實施此次經營合並,我們還熱切希望此次合並成為日美行業重組的先例之一。
要實現大目標,就不能太計較雞毛蒜皮。雙方如果沒有共同目標,這事就不會有理想的效果。持續的熱情和明確的目標應是經營合並取得成功的關鍵。(日經技術在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