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比亞迪新概念頻出 股價年飆1.5倍

2013年10月17日09:01    

【相關新聞】

【中國“失速“的真相】(四)“令中國頭痛的問題”中恰恰孕育著商機

內外有別的意識阻礙日本對外投資提高成效

【中國“失速”的真相】(三)中國經濟依然可享四大“紅利”

【中國“失速”的真相】(二)虧損也要過剩生產

【中國“失速”的真相】(一)煤炭“盛宴”曲終人散

 

過去一年內,香港恆生指數漲幅約為24%,但同期間,在港股有一檔個股,漲幅已達157%,股價達兩年來最高點。它就是比亞迪。

2012年公開道歉后,王傳福2013年大力唱好比亞迪,再引市場關注。

比亞迪曾挾著“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入股的聲名,在2009年一年內,股價狂漲將近5倍,創下港幣88.4元天價。相較於全球的銀行巨頭——匯豐控股,股價一度隻少2元,總市值逾港幣8百億元。

不過,由於汽車銷售始終無法提升,比亞迪股價江河日下,2011年9月最低時,隻剩港幣10.92元,是最高峰的八分之一不到,也讓巴菲特的眼光飽受質疑。雖然巴菲特宣稱,他絕不會賣出比亞迪持股,但2012年,王傳福還是公開道歉,指出比亞迪的經營問題在於:“第一是渠道發展過多……,第二是我們的品牌宣傳做得很欠缺……,第三就是在質量方面沒有做好。”

如今王傳福卷土重來,從漲幅來看,比亞迪似乎有重振聲威的跡象。但檢視基本面,走在前面的股價,真的代表比亞迪將再起?

獲利在低檔徘徊

未必如此。原因在於,比亞迪的獲利仍然在低檔徘徊。盡管上半年財報指出,公司稅后淨利約為人民幣4.26億元、年成長25倍,不過這是2012年基期過低所造成的“錯覺”﹔近6年,比亞迪半年獲利平均約人民幣9億元,顯示2013年表現偏低。再和三年前的獲利高峰相比,2013年上半年的稅后淨利,不到當時的五分之一。

另由財務數據來觀察,比亞迪上半年營收雖然小幅成長,但營業利益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雙雙低於2%,對比同業吉利汽車、長城汽車,上半年營業利益率都超過11%,長城汽車的ROE更高達17%,比亞迪的成績實在稱不上出色,這意味著,公司整合多領域的功效有限,所以股東得到回報的比率,甚至低於通貨膨脹。

全靠新能源車方案創利多 

在中國汽車業,個股本益比多在10倍上下,唯獨比亞迪享受不同“待遇”。目前比亞迪的本益比達到超高的50倍,代表公司被市場認定的價值遠超過同業,也幾乎實現投資人對公司明年成長的預期,簡而言之,就是超漲。既然財報乏善可陳,什麼原因使比亞迪出現“無基之彈”?

答案有二,第一,是政策利多的預期。

比亞迪本來就是中國在電動車領域投入最深的車廠,盡管受產品充電爆炸、經銷商大量退出等沖擊,市場仍期待營運好轉之余,能得到政策支持,因此過去一年,股價逐步反彈。

終於在9月17日,中國政府公告新能源汽車補貼方案,鼓勵社會使用純電動車。利多實現前,股價持續上揚,但政策宣布當天,股價反而表現冷靜,由此可見,是預期本身帶動股價。元富証券上海首席代表翁基能便直言:“比亞迪最近的(股價)表現,應該是政策因素。”

王傳福喊話三大概念奏效

第二,是喊話效應。9月10日,王傳福又聲稱比亞迪已研發出從零加速到1百公裡隻需3.9秒的超級電動車,性能媲美大廠特斯拉(Tesla)。此話一出,隔天比亞迪股價大漲,以近10%收盤。為何王傳福這次發言,讓市場如此埋單?

原因是,特斯拉的車款定位在金字塔頂端客群,投資人認為,若向來聚焦大眾市場的比亞迪,也能在電動車領域通吃高價與中低價產品,對業績挹注將更可觀。就是“巴菲特堅定持股”、“電動車”以及“挑戰特斯拉”這三個概念,在投資人心中混合、發酵,醞釀出這一年來比亞迪的漲勢。

然而,與其說比亞迪是一家電動車公司,倒不如說它是打著新能源招牌、大賣傳統汽車的“聰明”企業。

例如財報顯示,公司營收中汽車業務逾半,年增率達19%,但電動車實際銷售,卻難查到信息。“這方面銷售數據到底是多少,它(比亞迪)比較不透明”,車輛測試中心總經理黃隆洲指出。齊魯証券研究更指,電動車營收比重根本隻有2%。換句話說,王傳福總是大談電動車的前景與機會,然而電動車銷售增減,對比亞迪獲利幾乎沒有影響。

“對比亞迪來說,經營(電動車)用意是品牌形象,他也沒有欺騙投資人(指銷售以傳統汽車為主),這是為了日后籌資著想”,一位台灣電動車業人士觀察,當前比亞迪生產的電動車,其實有不少是大型巴士,專門服務台灣外都市的大眾運輸系統,以免費提供設備爭取政府訂單,充當比亞迪品牌活廣告。這種模式,和特斯拉顯然不同。

比亞迪犧牲獲利、爭取新營運機會的戰術,將令獲利裹足不前及賬面上財務比率不夠好看,但正是如此“以小搏大”,讓它能在資本市場持續享有高本益比,對未來籌資、擴產都有幫助。所以未來善於宣傳、造勢的王傳福,勢必還將繼續利用這一招,在市場上大量曝光。(日經技術在線! 供稿)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