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中日技术产业信息网

【中国“失速”的真相】(二)亏损也要过剩生产

2013年10月10日08:27    

【相关新闻】

【中国“失速”的真相】(一)煤炭“盛宴”曲终人散

增资1700亿,夏普依旧难改危机体制

【追忆丰田英二】(四)“制造”的真髓

【追忆丰田英二】(三)“泡沫”终归难以维系

【追忆丰田英二】(二)让“理所当然”成为习惯

【追忆丰田英二】(一)巨星陨落

河北省唐山市。高速公路上满是装载着煤炭和铁矿石的卡车。记者跟随一辆卡车,来到了郊外的钢铁厂。小型高炉喷着白烟,工厂看上去一片繁荣。但记者总感到哪里有些不对,原来,这家钢铁厂是在没有得到生产许可的情况下违规开工的。

这是中央电视台(CCTV)2013年8月播放的新闻节目中的一个片段。在采访中,这家钢铁厂的负责人虽然承认自己是违规生产,但辩解说“高炉都建好了,不生产怎么办”。为什么主管部门会让这种状况出现呢?

在中国,多数钢铁企业都隶属于地方政府,是地方经济的支柱。据说中国全国大约有800家钢铁企业,就业人数超过350万人。钢铁企业不仅是地方财政税收来源,也是重要的就业渠道。

从2013年初开始,寄希望于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将持续火热,中国的钢铁产量一直维持在每月6000万吨以上的高水平上。各企业都在满负荷生产,库存自然会增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CISA)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年初刷新历史纪录以来,企业库存总量一直维持在1.4亿吨以上的水平。

因为需求大幅放缓,钢材行情每况愈下,CISA的80家成员企业中有35%在2013年1~3月出现了亏损。CISA的成员企业都是大中型钢铁企业,大中企业尚且如此,小规模企业的情况就要更差了。

为什么亏损还要坚持过剩生产呢?对制造业来说,按照供需关系调整产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钢铁业本也应如此,但这种经济原理在中国却行不通。

原因是减少生产会造成人员过剩。企业如果因业绩低迷遭到淘汰,就会产生大量的失业者。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态,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本地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不仅包括中央直属企业,还包括地方政府管辖的企业。

中国的过剩生产给全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国际钢铁协会称,到2013年8月,中国的钢铁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50.8%,首次超过了半数。

虽然供给过剩早就受到质疑,但与上年同月相比,中国的产量依然增加了12.8%。因为国内无法消化的过剩生产转向了出口,亚洲的钢材行情也出现了恶化。一位驻北京的日资钢铁企业高管不禁感叹:“产量实在是太大了。”

是保护环境还是发展经济?

为了打破这样的矛盾,2005年,中国中央政府为了纠正钢铁行业的粗放型生产,提出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产品质量为根本的发展方向。进行这样的改革需要更新生产设备、引进新技术。为了有效进行改革,中央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实施重组。

然而,这一改革实际却未能取得进展。比如,在政府的主导下,河北钢铁集团与多家钢铁企业跨地区进行了合并。合并后,虽然集团以4280万吨的粗钢产能位居世界第三,但销售和购买部门的整合却无进展,设备集中和裁员等也迟迟未动。

这样的过剩生产体制不仅存在于钢铁企业,也是中国的铝和水泥等材料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地方政府与下属企业一起忙于增产。从根本上来说,国有企业无法纠正过剩生产体制,就是因为企业优先考虑的是地方政府的逻辑,而不是市场原理。

过剩生产还开始威胁人民的生活安全。近来在中国备受关注的空气污染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被称为为“PM2.5”的细颗粒物与大量燃烧煤炭的工业的发展关系密切。

尤其是北京市,包围其四周的河北省排放的废气大量飘至。冬季最为严重时,连日出现“阴霾”,因为能见度太低,白天也十分昏暗,甚至连马路对面的大厦看上去都象罩了一层纱。

环境污染还影响到了经济活动。例如,如果空气连日出现严重污染,政府要求工厂停工的情况就会增多。而且,为了控制汽车尾气,中国30多座城市都在考虑限制汽车的销量。汽车产业涉及的范围广泛,控制销售无疑会使经济发展放缓。

环境污染不只是空气,还在向土壤和水质扩展。如果一味以经济发展为先,环境负荷继续增加,必定会给未来留下祸根。(作者:森永辅、坂田亮太郎、张勇祥,日经技术在线! 供稿) 

(责编:值班编辑、庄红韬)

新闻查询  

新闻回顾

      搜索

产业/经营更多>>

能源/环境更多>>

机械/汽车更多>>

数码/IT更多>>

电子/半导体更多>>

工业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