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7日08:55
“舍掉全部,最終找到的答案是飛機公司。”
在了解了公司歷史,並做了徹底思索之后,吉永社長得出了結論:“飛機制造企業才是公司的根”。也就是,富士重工的前身是中島飛機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盟軍總司令部的命令下,中島飛機解體、分割,富士重工由此誕生。
談到富士重工的原點,人們常常提到該公司首次銷售的輕型汽車“斯巴魯360”。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富士重工誕生后最先開發的汽車“P-1”是一款小型車。
討論缺點會越來越難受
當時,金融機構的一句“現在的富士重工恐怕沒有制造小型車的能力”令富士重工放棄了上市“P-1”的念頭,之后,該公司順應國民車構想,成功上市了輕型汽車。
富士重工放棄上市的首款汽車“P-1”的車體和發動機都出自中島飛機的工程師之手。
“如果把最初制造的P-1作為起點,就能理順富士重工全部的發展史。而把輕型汽車作為起點的話,中間總會出現一些講不通的地方。”
這就是吉永社長把飛機公司視為根源的背景。通過解讀歷史、尋找根源,缺點將轉變為優勢。這種思維的轉換或許正是吉永社長的本色。
正因為把與飛機一脈相承的P-1視為根源,富士重工才作出了退出輕型汽車生產的決定。並且轉讓了風力發電和垃圾車等業務。正因為執著於水平對置發動機和四輪驅動,所以,對於不涉足小型車等一連串的選擇與集中,該公司沒有任何猶豫。
另一方面,富士重工常常被指屬於高成本體制。通過大幅降低成本,該公司雖然“健壯”了不少,但因為規模小,成本競爭力的確不及其他企業。對於這一缺點,吉永社長是這樣解釋的。
“因為曾經是飛機公司,所以我們傾向於使用好材料、引進好設備。正因如此,成本就會高。缺點就是缺點,必須要加以修正,但在討論缺點的過程中,會陷入這裡不如豐田、那裡也不如的惡性循環,使我們找不到突破口。這樣下去,就會越來越難受。因此,我們暫且不再討論缺點,而是集中討論我們的強項是什麼。”
那麼,根植於飛機公司的富士重工的強項是什麼?因為曾經是飛機公司,所以該公司內部制定的安全標准非常嚴格。正因為安全標准嚴格,在汽車的基本性能“行駛”、“拐彎”、“停車”方面一絲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