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本田ASIMO】(下):人類的生活因機器人而改變

2013年10月31日08:39    

【相關新聞】

【本田ASIMO】(上):會躲閃、能跳躍,還能端茶倒水

德國車企參戰,低迷的純電動車呈現一縷曙光

雙馬達式混合動力系統使大型轎車實現30km/L劃時代燃效

德系廠商電動汽車競相亮相法蘭克福車展

“自動剎車”功能進入低檔汽車

 

“ASIMO”是目前智力和身體能力最先進的人形機器人。在發達國家正圍繞人型機器人展開激烈的開發競爭時,ASIMO上培育的技術已經開始被用到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調查機器人”和汽車等交通工具上。接著上篇,本篇將介紹ASIMO開辟的新世界。

——請再談一談ASIMO的開發理念。

重見:理念就是制造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機器人。在與人類共存的同時,讓機器人完成人類希望它做的事情。就是成為像人們的分身一樣、能幫助人們做事的機器人。

我覺得機器人就應該對人有用處。比如,忘記拿東西時,ASIMO能幫人拿來。我希望機器人能進化到這種程度。

有了機器人,人類的生活就會被改變。我想立足未來,開發能讓人類的生活更加便利的機器人。

機器人本身也是計算機,所以擁有大量信息。這些信息能提供給人類。另外,人與機器人可以直接交流,因此就沒必要使用鍵盤、鼠標和遙控器等裝置了。

在隻有報紙和雜志的時代,電視機的出現讓人們能輕鬆獲得影像和信息,人類的生活因此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認為在將來,機器人也會成為和電視機一樣的劃時代的媒介。

——為實現這種理念,目前在以什麼樣的體制推進開發?

重見:負責開發ASIMO的,是本田技術研究所基礎技術研究中心第5研究室。研究室進行了簡單的任務分工,比如有負責信息系統的,有負責機構系統的,不過基本上是整個研究室在一起推進工作。因為如果大家都不了解其他小組在做什麼,開發就無法順利進行。

開發不會隻靠一個天才

——ASIMO是通過大量技術和經驗的積累開發的,那麼研究室內如何進行“技術繼承”?如果這一點做的不到位,當關鍵人員不在時,就會大大影響開發進度。

重見:與依靠個人技能相比,我們更多的是大家一起邊討論邊進行設計評審等工作。然后把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想法和技術經驗之類的東西做成數據庫積累起來。

我們沒有採取僅依靠一個天才的開發方式。如果完全分工,隻依靠個人技能,很難取得突破,開發就進行不下去了。重要的是作為機器人整體發揮功能,所以團隊開發是最基本的。

——ASIMO可謂是創新的集合體,您覺得什麼才是創新?

重見:首先,必須要認真思考為什麼會引起創新。拿ASIMO來說,就是機器人必須要幫人做事。通過將此設定為其價值點,技術就會引領創新。

ASIMO高130cm,這是根據成年人坐在椅子上時的眼睛高度確定的。重48kg。ASIMO是Advanced Step in Innovative Mobility(向新時代進化的創新交通工具)的縮略語。(文中ASIMO的照片均由本田提供)

不過,在定位價值時,如果太過理想,在技術上就什麼也做不成。所以,要在描繪夢想的同時,立足現實技術,進行力所能及的定位。還要思考取得突破的重點是什麼,在此基礎上推進研究,這一點也至關重要。

ASIMO是全球首次配備“自律行動控制”技術的機器人。不但具備根據人的動作自己行動的“判斷”能力,還能與人互動。

“減災機器人”是今后的主題

——現在,人型機器人的開發在全球都越來越活躍。比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了“機器人挑戰”(Robotics Challenge)計劃,力爭在2014年12月之前完成可使用人類工具的人型機器人。韓國科學技術院也呼吁美國的大學等與其共同開發“HUBO”機器人的人工智能。

之所以出現這些動向,應該源於東日本大地震后,機器人在救災和災后重建支援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受到了關注。

新款ASIMO(左)和1997年發布的人型機器人試制品“P3”(高160cm,重130kg)

重見:我覺得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影響非常大。對於在人類無法進入的嚴酷環境中利用機器人一事,很多人發現了其重要性。

越是像福島第一核電站那樣老舊的機房,狹窄的場所,樓梯和梯子等難以移動的地方就越多。因此並不是什麼機器人都行,所以人型機器人才受到了關注。

——除了核電站以外,人形機器人在化工廠等的事故中也能大展身手。

1986年突然宣布開發並震驚了世界的“E0”。高約101cm,重16.5kg。邁一步約需要5秒鐘。

重見:工廠發生事故一般分幾個階段,最初是氣體泄露,然后引發小規模爆炸,最后是大規模爆炸。如果能在氣體泄露階段關閉閥門,就能防止之后小規模和大規模的爆炸。

以可燃氣體泄露為例,由於氣體本身對人有害,而且有燃燒的可能性,所以人無法靠近。這時就可以讓機器人代替人去關閉閥門等。預防大災害的“減災機器人”將成為今后的開發主題。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