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8日08:51
【相關新聞】
有一款頭戴式顯示器(HMD)受到了游戲愛好者和開發者的熱烈追捧。那就是美國Oculus VR公司開發的“Oculus Rift”。因在Kickstatar上募集的資金超過目標金額的10倍而再次成了熱門話題,2013年春季推出開發者版之后,其高性能和約300美元的親民價格備受關注。據該公司稱,開發版的銷量已達到5萬台(圖1)。這款HMD一在技術展會上亮相,前來體驗的參觀者就瞬間排起了長隊。在2014年1月舉行的“2014國際消費電子展”上,英特爾和其他一些展區,隻允許部分顧客進入的非公開展室也展示了實機(圖2)。每一處都擠滿了要體驗的參觀者。
圖1 2013年春季上市的Oculus開發版
圖2 英特爾展區
Oculus Rift是雙眼光學非透射型,即“沉浸型”HMD。可與個人電腦連接使用。特點是面向游戲用途擴大了視角。視角110度,寬達專為觀賞電影等的沉浸型HMD的兩倍左右。這款產品還支持三維(3D)顯示,可以觀看立體影像。而且,還配備了運動傳感器,具備可根據佩戴者的頭部動作切換影像的“頭部追蹤”功能。
因具備大視角、3D顯示及頭部追蹤功能,佩戴者會有仿佛置身於游戲中世界的感覺。多名游戲開發者稱贊說,“頭部追蹤十分順暢。”
有如此之高的性能,而開發者版的價格卻隻有約300美元,還不到以觀賞電影等為目的的普通沉浸型HMD的一半。價格低的原因在於未使用專用部材,而是沿用了現有產品的部材。因此,開發者版的外觀稍大而“俗氣”,但並沒有笨重到無法佩戴的地步。
不斷進化的硬件
Oculus VR公司為實現產品化而改進了開發版。2013年春季開始銷售的初期版本,將1280×800像素液晶面板分成左眼和右眼兩塊使用。就是說,為左眼和右眼分別提供640×800像素的影像。接著該公司又在2013年6月舉行的E3上公開了採用1920×1080像素全高清液晶面板的試制品(圖3),左右眼各為960×800像素。
圖3 全高清版
然后,在2014年1月舉行的CES上,展示了顯示面板使用了有機EL面板(圖4)。而且,還追加了可檢測佩戴者頭部位置的功能。配備了該功能,佩戴者前傾時,畫面內的物體可相應於距離而顯得近些(圖5)。
圖4 在CES上公開的採用有機EL面板產品
圖5 佩戴者前傾時,畫面內的物體可相應於距離而顯得近些
據Oculus VR介紹,為了檢測頭部位置,在機身周圍安裝了近40個紅外LED。用紅外攝像頭獲取LED的光線,以推測佩戴者的頭部位置(圖6、7)。
圖6 機身
圖7 攝像頭
形成Oculus Rift生態鏈
在Oculus Rift備受關注的同時,還出現了開發Oculus Rift用外圍設備的初創企業以及提供相應游戲的游戲企業,其開始形成一種生態系統。除了支持Oculus Rift的游戲軟件之外,支持該產品的控制器也已問世。
比如,美國YEI Technology公司的“PrioVR”是檢測用戶身體動作的傳感器系統(圖8)。用戶可在頭、肩及肘等部位佩戴上裝有動作傳感器的小型模塊,以讓該模塊檢測到自己的動作來操作支持Oculus Rift的游戲。
圖8 YEI Technology公司的“PrioVR”。圖片中的用戶並未佩戴Oculus Rift
還出現了可檢測步行及跑步等動作、支持Oculus Rift的控制器。那就是美國Virtuix公司的“Virtuix Omni”(圖9)。該控制器利用了跑步機,用戶在跑步機上走動時,游戲內的人物也會移動。Virtuix公司打算通過KickStarter籌集資金,2014年內使其產品化。該控制器的價格約為500美元。
圖9 Virtuix公司的“Virtuix Omni”
還可用於游戲以外的用途
Oculus的用途並不會僅限於游戲領域。其似可為VR世界帶來巨大變革。在2014年2月舉行的“NTT研發論壇2014”上,NTT公開了由全景攝像頭和Oculus Rift相結合的影像發送系統(圖10)。
圖10 由全景攝像頭和Oculus Rift組成的影像發送系統
該系統可發送音樂會及活動等會場的全景影像,並在Oculus Rift上觀看。影像會隨著觀看者的頭部朝向而變,因此可讓用戶感覺仿佛置身於會場一樣。該系統由NTT與DWANGO共同開發,展示時使用了在DWANGO的直播會場“Nicofarre”拍攝的全景影像。
此次公開的影像系統的特點是,即便通信頻帶有限,也能觀看高品質影像。全景影像由6台1600×1200像素攝像頭拍攝,以H.264 MVC格式編碼並發送。因為用2.5Mbit/秒的速率傳輸,所以可隻在觀看者的中心視野區域內顯示高分辨率影像(圖11)。其周圍則顯示低分辨率影像。就是說,傳輸了兩種影像。
圖11 隻在觀看者的中心視野領域內顯示高分辨率影像。畫面內的紅框就是該范圍
如果將發送的全景影像全都是高分辨率,就會導致數據量增加,在HMD上顯示影像就會有很長的延遲,因此該系統採用了上述影像傳輸方式。如果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示,當用戶移動頭部而導致視點發生變化時,就無法及時追蹤,從而導致畫面變成黑色。為了避免這一點,系統便一直顯示低分辨率全景影像,並在用戶剛移動頭部時顯示這些低分辨率影像,2∼4秒之后再在中心視野部分顯示高分辨率影像。(作者:根津 禎,日經技術在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