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专题>>中日技术产业信息网

【不断进化的空气净化器技术】(1)以气流控制“狙击”屋内灰尘【3】

2013年02月05日10:07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吸尘过滤器也分为2部分,高速吸入房间灰尘

松下的空气净化器为吸入型产品,由于采用不会脏污墙壁的设计,因此可将空气净化器放于墙壁附近。

当时比较重视外观(设计性),采用了用面板包覆吸入面,从机身前面两侧吸入空气的形式。2007年在空气净化器前侧下部设置了专用于房间灰尘的长条形进风口。

村田说:“当房间灰尘较多时,会打开这个专用进风口,从正前方强力吸入。”

通过组合使用易于通风、但寿命较短的‘静电过滤器’与不易通风、但寿命较长的‘玻璃纤维过滤器’,整体实现了吸尘过滤器的长寿命化。

松下环境系统继续致力于强力吸入房间灰尘的技术开发。2009年配备了新技术“MEGACATCHER”,通过使空气净化器前侧整个面板向前、向上分3级滑动,扩大了上部、侧面、特别是下侧的进风口,强化了房间灰尘清除力。

对空气净化器的核心部件“吸尘过滤器”也进行了一系列改良。

木下说:“之前全部使用了寿命较长、但因滤孔较小而不易通风的‘玻璃纤维过滤器’。不过,为了加快吸入房间灰尘的速度,仅在房间灰尘专用口部分改用了寿命比玻璃纤维过滤器短,但滤孔较大、吸尘能力较高、易于通风的‘静电过滤器’。”

由此同时实现了“快速吸入房间灰尘”及“10年无需更换”。

通过这一机制,房间灰尘对策得到了大幅强化,但是技术人员并未因此而满足。

木下回顾道:“我们当时觉得在下侧进风口处还能做些改进。”村田接着说道:“由于想形成仅使室内下方空气循环的气流,因此我们针对下侧进风口的形状,考虑了多种方案。”

技术人员反复进行摸索,比如斜开面板、扩大下侧进风口,或者安装像“撮子”一样的装置等。村田称:“由于‘怎样尽量吸尽灰尘’这种思路有一定的界限,因此我们开始反过来考虑在‘出风’处制造气流,也就是说,在上侧出风口部分进行改进。”

如果无论怎样强力吸入都无法完全吸尽,便可利用吹出的空气,通过对面的墙壁来形成推动气流。换句话说,只要将地板上30厘米处的空气推入进风口即可,充分利用了这种“反向思维”。

村田说:“总之,要制造送入下方空气的气流,就需要向低处吹出气流。”

村田等技术人员迅速开始进行实验。试制了多种形状的出风口,安装到空气净化器上。使用与房间灰尘活动类似的干冰,采用圆顶型、隔断型等,不断改变形状、长度、宽度及角度,为调查哪种叶片吹出的气流最低,进行了多次实验。

并参考了同时进行的计算机模拟,村田称,经过不断摸索,“最终发现采用2枚叶片,风速会变快,同时风向也可控制在低处”。如果仅有一枚叶片,无论用多大的力向前方吹出,气流最后都会向上方扩散。不过,如果有其他气流从后方向前吹,便会推动前面的叶片所吹出的气流,在保持原有势头的状态下吹向低处,能够顺利抵达前方的墙壁。

另外,如果在后侧叶片上安装翅片,便可进一步对吹往前方的气流进行整流。

通过实验结果还发现,前侧和后侧叶片宽度的比例需为6:4,有一定差距。不过,采用了关闭之后看上去宽度相同的设计。

后侧叶片(下)宽度较窄,带有用于整流的翅片。并且,前方叶片的后端(照片中为下端)呈梯状。2枚叶片在关闭之后,前方叶片的梯状部分会与后侧叶片的前端重叠,因此2枚叶片看上去宽度基本相同。

那么,为何要进行如此细微的改进?

木下介绍道:“这是因为作为经常放置于起居室等处的商品,必须重视设计性。就连取下前侧面板后所看到的内部结构方面,我们也不仅是重视功能性,而且非常注重外观。”笔者向他询问,为何连内部都要注重设计性,他笑着回答道:“顾客能看到的地方都算是‘外观’。”

空气净化器小组的技术人员对于“为顾客提供舒适”的追求非同寻常。

技术人员通过种种努力创造出的空气净化器新功能就是“在污物扩散之前将之吸入”,而为这一创造提供了基础的是“传感器技术”的惊人进步。(日经能源环境网 供稿)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庄红韬)

新闻查询  

新闻回顾

      搜索

产业/经营更多>>

能源/环境更多>>

机械/汽车更多>>

数码/IT更多>>

电子/半导体更多>>

工业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