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日元貶值意味著制造業復蘇”是一個幻想【2】

2013年05月23日08:32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各執一詞的爭論仍在繼續

圍繞制造業復蘇,有兩種意見對立,哪方的觀點正確呢?

從結論來看,筆者認為各有各的道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雙方的爭論點從最開始就不同。

首先是評價的時間軸。肯定派指出的是隨著環境變化產生的中長期影響,而反對派則主要是對當前局勢進行評價。

肯定派承認,制造業回歸美國的動向僅限於部分大企業,宏觀影響無法確認。另一方面,先不管能否稱為制造業復蘇,反對派並沒有完全否定今后美國制造業提高競爭力的可能性。他們也充分認識到,以市場增長潛力為首,稅制、法規以及匯率行情會使局勢發生變化。其論述的隻不過是在目前有多大可能性。

以什麼為標准來評價制造業復蘇呢?標准定義的模棱兩可也讓討論變得十分復雜。

前面提到的波士頓咨詢的報告書預測稱,制造業會給60萬∼100萬人提供就業崗位。雖然這絕不是個小數字,但在過去10年裡制造業的雇用人數大約減少了260萬人,從這點來看,能否將上述增加就業理解為制造業的復蘇,仍是個問題。實際上,美國每年會增加就業人員200萬∼300萬人,如果制造業每年增加10萬人的就業崗位,那麼其在就業人員總量中所佔的比率將會繼續減小。

美國制造業與其說是“衰退”,不如說是“進化”

將就業人員減少視為制造業的衰退,這種想法或許是錯誤的。這樣說的理由在於,在過去10年內,制造業的就業人數雖然減少,但按附加值計算,產值卻一直在增長(下圖)。這意味著美國一方面將勞動密集型生產線向人工費低廉的新興市場國家轉移,一方面轉而在國內生產著新產品。這些新產品具體是指半導體、飛機及醫療器械等附加值更高的產品。

美國制造業的實際產值及就業人數

出處:美國勞動省,美國商務部

並且,在通過更新設備等,能夠以更少的人力生產相同產品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就業人數減少。雖說就業人數減少了,但簡單地將之評價為制造業的“衰退”,這是不對的。為了確保就業,而不惜犧牲生產效率,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即使就業崗位增加了,但如果工資降低,收入增長被抵消,結果就是雞飛蛋打。

重要的是“創造”而非“復原”

從上述角度考慮,隻要制造業回歸美國就能實現復蘇這種說法未免有些牽強。要使制造業復蘇,最重要的是創新,即繼續創造出附加值更高的產品。

美國制造業的問題本質在於,沒有繼續努力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結果導致原本屬於優勢的創新力下降。即使與其他國家相競爭,也無望實現可持續發展。要使美國制造業實現復蘇,關鍵在於開發出消費者意想不到的產品。

這點對於以技術立國的日本而言,也十分重要。日元貶值后,雖然日本的制造業有所好轉,但就此高枕無憂還為時過早。日本能夠借助日元貶值將產品開發力提高多少呢?這似乎要取決於經營者的經營方式。(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