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8日08:38
快速增長與污染
染野:估計這些工廠在建設之初都受到了熱烈歡迎。從中方來看,日本工廠的環境對策完善,而且還能為地區的就業和經濟做出貢獻。估計有些工廠還享受到了優惠措施。但今后的情況將發生改變。中國調整方針的速度很快,很多條件都會不斷變化。
或許會在比20年、30年還要短的期間內發生變化,而且,優先度也有可能從經濟轉移到環境。
——原來如此。畢竟居民不健康,經濟就無法成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政策轉換。
染野:日本估計是在1950年代到1990年代大約40年的時間裡,漸漸發生了改變。曾幾何時,工廠排放的七色煙還是一種驕傲,大家都憧憬那樣的景象。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工廠的建設似乎過了頭。緊接著,石油危機襲來,通過開發環境技術,日本車反而開始暢銷。但汽車的暢銷又引發了全球變暖問題。日本在較長的歷程中,克服了一道又一道的阻礙。
而中國是在較短的期間內發生了這些問題,所以才會出現混亂的局面。從改革開放算起,1990年到現在也就是20來年。因為起步晚,最新技術大量涌入,中國有電腦有手機,也有所有的模具。電子商務也廣泛發展。發展速度飛快,但問題涌現的勢頭也一樣迅猛。
正因為如此,日本在1970年代的時候沒有人提起PM2.5。既然四日市哮喘成了問題,那就控制二氧化硫。但在中國,正在解決二氧化硫問題時,又曝出了PM2.5問題。而且,因為氣候變暖,隨之而來的還有二氧化碳減排問題,甚至還有汞問題。擔子非常沉重。中國環境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承受的壓力估計相當大。
——而且環境主管部門的人數還極少。
染野:負責環境對策的是隻有350人的“環境保護部”,與美國和日本相比,人員數量少的可憐。日本環境省擁有1500人,美國擁有1.8萬人。但中國當今的主流看法是“公務員過多”,相較而言,目前是在進行行政改革。
在美國,自然環境管理等現場工作也是由公務員負責。中國除了環保部的350人之外,還有“事業單位”這種類似於特殊法人的組織,全部加在一起,估計也能達到2000∼3000人左右。但這些人畢竟是接受委托和任務的執行部門,既不參與政策的制定,也不與外國開展政策協商。因此,環保部的350人必須擔負起這些工作,每天都忙得團團轉。
——這麼說,中國環保部的350人基本相當於日本環境省的1500人?
染野:基本上可以相互比較。稍有不同的是在中國,氣候變化由其他機構負責。除了這一點之外,差別並不算大。
問題歸根於社會監督體制不健全
——染野先生認為,中國環境問題不見改善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社會監督體制不健全。在日本,如果行政機構不予解決,可以走司法程序。並且,如果中央政府不作為,地方政府首腦可以採取行動。而且有輿論監督自由。這三點中國都還有欠缺。
染野:這估計不僅限於環境領域,中國其他問題也都存在相似構造。為了防止惡人獲利,社會需要進行監督並加以清除。因此,作為監督機制,日本的輿論報道發揮了相當的作用。另外,如果行政部門未能及時加以規制,市民可以走司法程序。而且,一直關注各地區實際情況的是各地方政府,因此,地方政府首腦會監督自己所管轄的地區是否存在問題。
在這樣的機制下,日本的監督系統充分發揮著作用,從而排除非正常因素。中國也想排除非正常因素,而且正在朝著這個方向推進。但排除機制一直難以得到完善。於是,中國目前打算建立一種以人事任免來促進監督的機制。
關於輿論報道,某些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得到容許,出現了針對健康危害問題的報道,有關污染的報道也經常出現。從這一意義來講,雖然不是用來“以儆效尤”,但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做到了媒體監督。
因此,中國即使無法採取和日本完全相同的制度,也必須採取一種能夠替代發揮作用的機制。社會的潮流是否會發生大的改變,這點會成為審視中國的關鍵。這一點在審視環境問題時也能感受到,和我持不同觀點來審視中國的人恐怕也會感受到這一點。
——沒錯。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的問題都會最終歸結到這一點上。
染野:我覺得,從經濟、食品安全或者國家安全和外交的角度來看,也終會歸結到這一點上。從環境方面來看,也是這樣。因此,環境問題只是中國的一個縮影。
——因此,雖然社會體制會變成什麼樣很難預測,但至少已經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對此,有人認為會成為長期問題,也有人認為會比我們覺得所需的時間更快地予以解決。
染野:的確存在這樣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