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中日技术产业信息网

富士重工业的“逆袭”【3】

2013年11月21日14:37    

不对丰田唯命是从

支撑这些改革的基础,估计是与最大股东丰田的合作,2008年,丰田对富士重工的出资比例达到16.5%,提高到了过去的2倍多。富士重工之所以能够不受眼前利益的束缚,正面开展关于生死的公司改造,原因之一在于该公司加入丰田集团,摆脱了被收购的担忧。

尽管如此,富士重工也不会轻易向丰田低头。作为协作象征合作开发的跑车“丰田86/斯巴鲁BRZ”是由熟知消费趋势的丰田策划并销售商品。开发虽然由富士重工负责,但该公司一直秉持着“不对丰田唯命是从”的信念。

经过努力,这款汽车成为了久违的畅销跑车。这是富士重工技术实力的证明,也是丰田重用富士重工的理由。

丰田效应对于改善收益也作用明显。首先是撤出轻型车生产。轻型车的收益只有普通车的3分之1,对于销量低的富士重工而言无利可图。但在日本国内,轻型车占保有量的比例大,不能放弃轻型车销售。通过与丰田合作,该公司可以接受集团内大发工业提供的轻型车,成功退出了自主生产。撤退后,该公司强化普通车的生产,大幅提高了收益。

第二是固定成本与生产效率。从2007年开始,过去苦于设备开工率低迷的美国工厂通过代工生产丰田车,减轻了固定成本负担。而且,在有机会直接接触丰田生产方式后,富士重工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通过淋漓尽致地利用与丰田的合作效应,富士重工确立了现在的经营模式。其效应已经遍布了全世界。

北美势头良好,中国战略未能制定

9月的一个假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丁的销售店,携家带口的顾客源源不断。奥斯丁斯巴鲁的总经理布伦特·贝克兴奋地表示,“上个月的月销量首次超过了100辆。比上年同月增加了5成”。该公司2009年的销量为350辆,增幅可谓惊人。

自从2009年力狮爆红以来,富士重工在北美的销量持续增加。对美国汽车用户影响最大的信息刊物《消费者报告》把森林人评选为小型SUV部门的第一名。受此推动,2007年的18.7万辆到2013年已经逼近了40万辆。鉴于供应能力不足,该公司计划在2016财年之前,使本地产能增加3成,达到1年40万辆。

近年来,在销量激增的美国南部,很多公司都是从雷曼危机之后开始经销富士重工车。在雷曼危机前后,销售公司的总数虽然没有变化,但大约3成换成了实力派企业。因为销售行情上佳,才能优先选择这些企业。

但是,在俱佳的状态之下,也隐藏着风险。汽车咨询公司中西汽车产业研究的代表中西孝树就指出,“维持现在的速度并不简单”。

首先是销售的推动者——EyeSight有多大的神通还不得而知。翼豹畅销的都是设置了EyeSight的高档等级,提升了利润。但中西代表认为,“再过大约2年,冲撞安全装置将成为所有企业汽车的标配,沦为大路货”。

另外,全球销售的增长也可能蒙上阴影。在北美销量加倍靠的是北美市场的恢复,以及从其他企业转投富士重工的客户多。但北美市场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雷曼危机之前的水平,挖掘其他企业的客户也接近了极限。那么,富士重工要靠什么实现新的增长?

因为进行了彻底的选择与集中,销售区域有限。核心是日本与北美,再加上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形成了3极体制。但是,在增长余地最大的中国,富士重工却碰了壁。

富士重工曾经摸索在中国进行本地生产,但对于后来者的富士重工,担心汽车生产过剩的中国政府未给许可。虽然该公司采取措施,改善了销售网,但在中国的销售背负着高额关税的不利因素,发展空间有限。

当然,吉永社长也注意到了风险。他指出:“我们不会下调中期经营计划提出的到2020年左右达到100万辆的目标,但也不会急着增加数量。维持利润才是要务。”

“好的过头”

对于2013年4~6月实现的12.7%的营业利润率,吉永社长说:“现在好的过头。哪怕降低,我也希望利润率停留在中期计划提出的6%的目标。”

吉永社长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公司能够坚持到现在”。他最终找到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是源自于飞机企业的汽车企业”。

富士重工最初制造的汽车并不是量产轻型车“斯巴鲁360”。而是前身中岛飞机在战后为了向民用转型而开发、与飞机一样使用水平对置发动机的小型车。虽然没有投入商用化,但当今富士重工特色的象征——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对于安全性的追求正起源于这个时代。

与大企业相比,小规模的富士重工的成本竞争力绝不算高。但员工们仍然以公司为荣,自豪地走着自主路线。富士重工能否贯彻资源向发扬优势,而非消除劣势集中的经营思维?小型汽车企业在世界上的生存之战还在持续之中。(作者:山根小雪,日经技术在线!供稿) 

(责编:值班编辑、庄红韬)

新闻查询  

新闻回顾

      搜索

推荐新闻区

商务部明起对三国进口浆粕征收最高达50.9%的临时税

产业/经营更多>>

能源/环境更多>>

机械/汽车更多>>

数码/IT更多>>

电子/半导体更多>>

工业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