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日本核電污染水對策,防止地下水流入是關鍵【2】

2013年10月16日10:29    

“無需擔心”對環境的影響

隻要廠房中還殘留著核燃料,就會產生新的污染水。因此,今年11月開始從免於堆芯熔毀的4號機組水池中取出乏燃料。3號機組也預定在2015年上半年開始相關作業。

根據東京電力今年6月制定的計劃,取出反應堆內核燃料的作業,1、2號機組最早在2020年上半年、3號機組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在那之前,必須對污染水進行妥善管理。

2020年夏季東京將舉辦奧運會。安倍晉三首相在申辦演說時曾表示“污染水不會對東京產生影響”。由於受到全球的關注,因此日本需要穩步推行相關對策。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對海洋的影響。

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核電站事故平息應對室室長新川達也解釋說:“雖然港灣內的放射線濃度較高,但除此之外狀況較為穩定。”

東京電力9月中旬實施的海水調查結果顯示,在港灣中,1∼4號機組附近鍶等的濃度超過了日本原子能規制廳制定的法定濃度最大值。檢測出氚的含量為每升220∼1500貝克勒爾(Bq),但低於每升6萬貝克勒爾的法定濃度最大值,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1萬貝克勒爾的飲用水指標。雖然現在有些場所依然能檢測到一百幾十貝克勒爾,但濃度已經開始下降,比如在距離廠房較遠的觀測點已經檢測不出。

調查用螺栓固定、結構較為簡易的貯水罐時的情形(左)。今后將換為密封性較高的焊接式罐(右)。

在港灣之外,日本海洋生物環境研究所目前正在距核電站半徑30公裡之外的海域及更遠的外海進行調查。比如半衰期為30年的銫137,海生研稱:“2011年4月達到最大值,為每升190貝克勒爾。之后逐漸減少,目前濃度已經恢復到與事故發生之前同等的水平。無須擔心對海洋及健康產生影響。”

海生研向原子能規制廳提交報告稱,近海海域32個觀測點今年5月∼6月的銫137濃度為0.00061∼0.021貝克勒爾。事故發生以前5年的平均值為0.0011∼0.0024貝克勒爾,雖然檢測出相當於平均值10倍的濃度,但有些場所的結果已經低於平均值。

如果政府的對策得到順利實施,似乎可以抑制污染水對大海的影響。不過依然存在許多課題。例如凍土式隔水牆的電力成本。形成這種隔水牆的方法是,在地下垂直埋入“凍結管”,在管內循環零下40℃左右的冷卻材料,使周圍的土凍結。

日本某建筑企業高管指出:“凍結需要消耗大量電力。凍結之后也需要啟動制冷機,防止平時流入的水使土地解凍。”向政府提出設置提案的日本清水建設公司及資源能源廳表示:“不便公布進行設置和維護管理所需的耗電量。”

此外,還建議提出了在地下水流入路徑中設置粘土及名為“板樁”的鐵板進行隔水的方法。資源能源廳介紹稱,雖然此舉可以抑制成本,但“需要在廠房附近運轉大型工程機械,施工人員受到輻射的風險較高。而埋入凍結管的作業能夠在可阻隔放射線的裝備中進行,因此風險較低。”

在考慮風險和成本的同時,採取多重對策似乎很重要。 (作者:馬場未希,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