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08:35
財政仍有余力
“北京商業區開發項目!預期收益率9%!投資期僅2年!”在個人信息安全意識不強的中國,郵件地址經常會不知不覺地落入他人之手,相信許多人都看到過這樣的郵件廣告。不用多說,這一定是“理財產品”的廣告詞。理財產品是象征“中國風險”的影子銀行的主角。
影子銀行的規模一直沒有公開數據,如上表所示,多家金融機構推測的數字也各不相同,多數觀點集中在20萬億∼30萬億元之間。
其中有多少金額會發生債務違約,從而給經濟造成打擊?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管瀨口清之說:“存在壞賬風險的資金有二成,其中真正會成為壞賬的多說點也就一成。”這是因為影子銀行的資金流向是匯票和貸款等,大多附帶擔保。
中央政府的財政也還有余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截至2012年底,中國政府的債務接近12萬億元,僅相當於GDP(國內生產總值)的2成左右,比一多半發達國家的財政狀況都要健康。
不過,要想更准確地評估包括地方財政在內的中國現狀,單靠這個數字就不夠了,關鍵是如何看待通過影子銀行籌集資金的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債務。
比如,在眾多看法中,評級公司惠譽國際評級(Fitch Ratings)的估算為,廣義的政府債務相當於GDP的74%。或許只是偶然,不過這個數字與中央政府的債務加上影子銀行的推測規模之和十分接近。目前的一般的看法是,包括地方政府在內,中國的公共債務大約相當於GDP的60∼80%。
不過,中國不乏經常項目收支大幅盈余、高儲蓄率支撐財政等積極因素。就算不是特別寬裕,應對眼前事態的能力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