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寶馬i3,與LEAF和i-MiEV的最大不同在於制動的減速感

2014年06月25日08:46    

【相關新聞】

電裝通用車載空調:理念——核心單元小型化、通用化

豐田新的車載信息通信服務“T-Connect”,採用Nuance的語音識別技術

豐田認真推進SiC功率半導體,設置專門生產線並做實車試驗

在德國體驗自動操舵技術實現的防碰撞系統

雙臂機器人與人協同作業——參觀日立的存儲器工廠

作為寶馬新的子品牌、可持續發展的新一代交通工具高檔品牌“i”的開山之作,純電動汽車(EV)“i3”已於2014年4月開始交車。“i3”車重僅為1260kg,可乘坐四人,配備最大輸出功率為125kW、最大扭矩250N·m的馬達,其行駛中究竟會有怎樣的表現?本文為大家介紹一下在屋久島和東京參與試駕的一些感受。

圖1:筆者在屋久島的試駕會上首次試駕“i3”
圖2:樹脂外板表現出獨特設計,一眼就能看出是i3

i3雖然是四門車,但採用對開式車門設計,沒有B柱。因此前后門不能單獨打開,在打開后門之前,先要打開前門。在日常生活中,一人或兩人乘車的機會較多,應該不會感覺到不便,但要向后座放行李的時候,可能會有點麻煩。

拿好鑰匙上車,轉動設置在方向盤右側的檔把,將其設置為D模式之后馬上就能起動。踩下油門踏板,首先感受到的,是扭矩感深不見底的加速性能。因為是用馬達啟動,所以加速非常流暢。

圖3:前后門為對開,打開后門前先要打開前門
圖4:內飾使用自然材料和再生材料,為了發揮材料的特性,採用與以往不同的設計

開著i3,感覺與筆者以前體驗過的日產“LEAF(聆風)”和三菱“i-MiEV”等EV明顯不同的是鬆開油門踏板時強烈的減速感。或許是為了強化再生?感覺完全就像是發動機車在低檔位的強力發動機制動般的減速效果。在習慣之前,駕駛員應該會吃驚於這樣的減速感。

但是,一旦熟悉了i3的特性,掌握了踩、鬆油門的訣竅,駕駛員就會發現,借助油門踏板的踩踏量,可以控制加速和減速。單靠一隻右腳,就可以完成從起步到停車的全部過程,隻有在i3即將停止的時候才需要踩剎車。通過熟練地使用再生制動器,完全有可能實現將車准確定在停車線,此時,踩剎車只是為了維持停止狀態。這樣的駕駛感覺隻有EV才能體會到,其思路與LEAF和i-MiEV盡可能與發動機車型保持一致的想法截然不同。

圖5:檔把
圖6:方向盤后面的車速表

乘坐舒適性方面,筆者先在屋久島試乘時,筆者感覺坐感偏硬,簡直要從座位上彈起,但后來在東京試駕時,底盤雖然忠實地傳達了地面的情況,但向上直沖的硬度消失了。普利司通制造的特殊尺寸的窄幅大直徑輪胎“ologic”也表現出了強勁的抓地能力,實現了高度穩定的行駛。

圖7:行李艙的空間相當於小型掀背車,后座靠背可以向前放倒,以達到調節空間的目的
圖8:支持CHAdeMO,可快速充電

i3的另一個特點是,除了EV款,還推出了使用雙缸汽油發動機驅動發電機、在鋰離子電池耗盡后還能繼續行駛的增程發動機款。安裝發動機后的車重為1390kg,增加了130kg。乘坐舒適性因此得到了改善,那種厚重感在屋久島試駕時頗得筆者歡心,但在東京內的試駕中,感覺還是EV款的行駛更輕快,令人心情舒暢。配合速度的升降,發電用發動機的轉數也會增減,工作噪聲並不明顯。而且,在停車的時候,發動機也會停止,靜音性與EV款一樣。

順便一提,筆者之前還曾試駕過馬自達與奧迪的增程發動機EV的試制車,二者都使用轉子發動機發電。試駕奧迪的時候,發動機的存在感與i3相同,而在試駕馬自達的時候,筆者幾乎感覺不到發動機的振動和噪聲,從與EV的相似度而言,還是馬自達的增程式EV更勝一籌。

圖9:打開前發動機蓋是雜物箱,在靠近儀表板的一側設置了普通充電插口
圖10:增程式EV的加油口位於右側前翼子板

i3在日本的銷量中,增程式EV以7:3的比例領先,而在德國,這一比例則是3:7,EV更受歡迎。日本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充電站比較完善的國家,而且在未來幾年內,借助日本經濟產業省1005億日元的補貼,以及四家日本車企的資金支援,快速充電器和普通充電器的設置速度應該還會加快。隨著充電器的完善,使用i3等EV或許會變得更加方便。(作者:御堀直嗣,日經技術在線!供稿)

圖11:普利司通開發的i3專用窄幅、大直徑輪胎“ologic”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