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5日09:27
【相關新聞】
新興市場國家的低迷成了世界經濟的不穩定因素。金融危機后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美國大型資產信投公司信安環球投資(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的著名經濟學家Robert Bauer指出“‘鐘擺’又從中國又擺向了美國”。
——您認為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請問依據是什麼?
Robert Bauer
美國信安環球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愛荷華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1995年進入公司,曾任債券和貨幣交易部門負責人,后任現職。作為宏觀經濟和定量分析的負責人,負責預測經濟和市場動向。(攝影:清水盟貴,下同)
Bauer:說到全球經濟趨勢的變化,首先應該說到中國經濟的停滯。中國經濟並不是最近幾個月才開始停滯的,而是已經開始2∼3年了。中國曾長期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長率,但我們判斷今后無法再出現2位數的增長了。估計將降到6∼7%。
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預計今后勞動力人口將減少。第二是產能降低。以前,地方的農民會到工廠等現場務工,提高了生產效率。但今后到工廠等務工的農民會越來越少,可以說產能的頂峰已過。
第三個因素是工資的上漲。過去15年間,中國的工資每年上漲10∼11%。換算成倍數,就是上漲到了15年前的4∼5倍。目前的工資水平跟墨西哥差不多。考慮到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不能不說中國的競爭力比其他國家要低。
——進駐中國的企業行動也會變化嗎?
Bauer:制造產品的企業為採購原材料和分銷產品等,需要支付運費。隨著原油價格的上漲,中國這方面的成本大幅上升。而且,很遺憾,中國對商標權和著作權等權利的保護並不到位。基於這些原因,在中國制造產品對歐美企業漸漸失去了吸引力。
考慮到中國的現狀,今后可能會出現兩種趨勢。一種是對新興市場國家整體的消極趨勢。另一種是對發達國家整體的積極趨勢。
因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新興市場國家受惠巨大。比如資源價格的大幅上漲,以及隨之而來的股價上升等。最近,這種情況出現了反作用。針對通貨膨脹和工資上漲等,中央銀行不得不以金融政策予以應對。
從2013年夏季到2014年1月,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發生了大動蕩。我認為新興市場國家面臨的金融壓力自然會導致經濟增長停滯。加之原油等資源的價格也達到了頂峰,因此,今后新興市場國家的政府和企業的收益也可能會減少。
雖然新興市場國家的狀況不佳,而發達國家則可以從新興市場國家的工資上漲中受益。新興市場國家的人們會對發達國家使用的商品感興趣,產生購買汽車和最新科技的欲望。
我們把經濟增長重心從新興市場國家重回發達國家的情況稱為“偉大的再平衡”(Great Rebalancing)。用鐘擺來比喻就是,以前鐘擺在美國和墨西哥,后來擺到了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而現在將再次擺回美國。
新興市場國家日薪約2美元的人應該不會對喬治·克魯尼和美式橄欖球超級杯感興趣。但年收入增加后,他們就會去看喬治·克魯尼的電影,購買豐田的汽車,或者買保險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