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7日08:42
【相關新聞】
Q7:有哪些懲罰?
A:倘若企業開展的活動會導致自然資本減少,企業不僅將無法穩定採購原材料,還可能與依靠自然生活的當地居民產生摩擦,或是因破壞生態系統而遭到環境非政府組織的檢舉,從而傷害品牌價值。
2010年,因為供貨的印尼棕櫚油企業在開發棕櫚農場時違法砍伐森林,大型食品企業雀巢公司曾經遭到環境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猛烈抨擊。因此,雀巢停止向這家供貨企業採購,並在日后制定了“負責任採購指南”。
出處:日本綠色和平組織的主頁
在印度南部,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曾得到當地政府的批准,開設了一座使用地下水的工廠。但是由於之后當地出現缺水,引發了當地居民的抗議活動。日本畢馬威AZSA可持續發展公司(KPMG AZSA Sustainability)社長齋藤和彥說:“雖然不清楚科學上的因果關系,但圍繞水資源,企業品牌面臨了風險。”
投資者關注著這樣的企業活動。例如,挪威公共年金基金是持有約60萬億日元股份的機構投資者,在風險高的判斷下,出售了棕櫚油相關投資持股的40%。英國特魯克斯特公共有限公司(Trucost)根據上市企業的公開數據,自主編制了環境損益表,向機構投資者銷售。
銀行在根據投融資風險的高低,調整自有資本比率的計算方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機構(UNEP FI)向主管機構建議,將向關懷自然資本的企業提供的投融資,作為計算銀行自有資本比率的有利因素。也就是把關懷自然資本的企業視為低風險。如上所述,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對於保護自然資本的企業進行積極評價的趨勢在加速。
Q8:自然資本面臨著哪些風險?
A:有關方面對於自然資源枯竭的風險,開展著多種多樣的調查。以水為例。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實施的調查項目“AQUEDUST”在網站上公開了供水存在風險的地區的信息。
下圖顯示了該調查計算出的全球各地“水緊張指標”,該指標表示水需求量與可採水量的相對關系。深紅色的地區水緊張指標高,淡黃色的地區緊張指標低。從圖上可以看出,中國北部與北非等地的水緊張指標偏高。可採水量少的地區不一定水緊張指標就高。因為有些地區人口少、需求小。
其中,需要關注的是中國北部與澳大利亞東部。這些地方也是企業生產基地的所在地。即使當地沒有自己的附屬工廠,企業也應當事先確認供貨企業是否在當地設有生產基地。
紅色越深的地區,“水緊張指標”越高。水緊張指標表示水需求量相對於可採水量的多少。水緊張指標越高,滿足需求的水供應量越少。 出處:世界資源研究所(WRI),Gassert, F.,M.Luck, M.Landis, P.Reig, and T.Shiao. 2013. “Aqueduct Global Maps 2.0.” Working Paper.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
畢馬威AZSA可持續發展社長齋藤和彥指出,就行業而言,“除了食品及飲料行業之外,在種植棉花需要用水的服裝行業也不可大意。包括鋼鐵、有色金屬、化學、石油精煉和半導體制造在內,眾多行業都需要加以注意”。
如果大量使用在中國北部等水緊張指標高的地區種植的棉花,一旦當地出現缺水,採購成本難免飆升。自然資本的風險也直接關系到經營。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RPRI)稱,現在,世界各國GDP總和的22%來自缺水地區,到2050年還將擴大到45%。齋藤社長說:“不只是企業,國家及社會都需要向著在減少水消費量的同時發展經濟的方向邁進。”
其他資源情況如何呢?關於礦產資源的風險,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機構特命研究員原田幸明指出:“現在,礦產資源採購方面的一大風險是市場上價格暴漲。面臨枯竭危機的礦產資源可舉銅、鉛、鋅、金、銀、錫。在2050年之前,全世界的需求將超過地球的儲量。”
節約資源、回收利用成為武器
另一方面,如果現在開採需要的成本和技術保持不變,到2050年,相對於可開採量,鎳、錳、鋰、銦、鎵的需求將會加倍。鐵、鉬、鎢、鈷、鉑、鈀的可開採量則會在這一年幾乎用盡。
關於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護供應鏈,原田說:“眼下應當採取的准備措施,是一邊推動礦產資源的回收利用(再利用),一邊儲備礦產。同時開發替代技術,並且研究換用地球上儲量大、可長期開採的礦產資源。”在地球上,儲量豐富的資源包括硅、鈣和鋁等。
向替代材料過渡耗費時間和成本,需要打持久戰。不僅是由企業自行採取舉措,還需要政府將其作為資源戰略予以推進。
Q9:是否會影響到國家的信用風險?
A:將自然資本納入國民核算的行動已經開始。這是一種在國民核算中新增生態系統帳戶(自然資本帳戶),以記錄自然資本存量與流量的嘗試。
2012年5月,英國成立了自然資本委員會,開始推進把自然資本納入國民核算的計劃。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已經開始實施同樣的舉措。充分吸收以上各國的經驗,聯合國於2012年,制定了名為“試驗性生態系統賬戶”(Experimental Ecosystem Accounts)的環境經濟核算指南。
日本京都大學副教授佐藤說:“在今后,各國有望參考這一指南,編制包括自然資本在內的國民核算,並提出保護生態系統的政策性建議。”
世界銀行將這種在國民核算中納入自然資本的計劃命名為生態系統價值評估(WAVES),正在開展宣傳活動。日本雖然尚未進行編制,但從其豐富的森林資源來看,日本應該擁有龐大的自然資本。
另一方面,日本目前在大量利用他國資源。這一點有可能招致國債的信用風險。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機構與全球足跡網絡(GFN)已經開始推進在國債信用風險中反映生態系統風險的“E-risk”計劃。在政治、宏觀經濟、財政之外,又在國家風險中加入了環境(主要是自然)風險。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機構與全球足跡網絡在2012年11月發表的報告中,表示了各國擁有的生態系統的總量(生態承載力)與使用的生態足跡的經年變化。以能源、住宅、木材、食物、魚為指標,觀察自然資本的供應與消費可以發現,日本的自然資本消費過大。今后,標准普爾(S&P)等評級機構將展開研究,以制定將自然資本納入國債評估項目的方法。
出處:UNEP,A New Angle on Sovereign Credit Risk |
對此,東京大學特聘副教授槍目雅敲響了警鐘:“雖然計算方法還存在課題,但日本政府應該積極參與自然資本的討論,闡述自己的意見。” (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